书法家学术网

热门关键词: 书画
书法的衰退,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人气:261 发布时间:2017-12-04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我们在王羲之众多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在《姨母帖》中可以感到王羲之悲痛之情与迟缓的行笔的张力,书作中章草横画仍存隶意,且多有横势,显得质拙古朴,笔势遒劲,具有深邃高华之风韵和浓厚的书卷气。无一笔失所,无一画失节,最具晋人风格。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行草《丧乱帖》最能见体现王羲之的真情怀和真血性。此帖表征了丧乱时期羲之痛苦不安的心情,因无意于书,所以书法反而更自然,更显心性个性。开始三行写得比较平和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后两行草意转多,尤其是最后三行,已属逸笔草草,但性情之真与丧乱之痛却跃然纸上。

王羲之《初月帖》

王羲之草书《初月帖》,作品以质朴和随意性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笔草草的魅力。全帖点画狼藉,锋芒毕露,或似竹叶,或似兰蕊,尾款一点一画皆非直过,而是穷尽变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欹斜平正皆随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错落跌宕,变化莫测,使羲之颇受压抑的暮年在笔墨之中得到尽情抒发,具有气贯神完的感人力量。


 

张旭《肚痛帖》

唐代张旭《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劲健清奇。前三字浓墨重笔,如高山坠石,而后行笔如虹,连绵直下,颓然天放,狂态毕现,将书法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张旭变法而又创新法。他师承二王今草,法度谨严,又承张芝狂草而创“一笔书”。唐代怀素《苦笋帖》仅二行十四字,字势开张,天然纵笔,以细而富于弹性的线条占有最大的字里空间,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具全。

然而,当代书法与文人修为脱离甚至背离以后,出现了书法家商品化、展览视觉化、书法群体江湖化倾向。书法家成为独门技术的“职业”人员,文人里书法日渐远去。各类书法展成为技法较量和关系评比的战场,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明,成为了时代书法的症候。于是乎,文坛宿老能写一手典雅的文人信札实在是凤毛麟角;反过来,大量知名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基本上与文人不搭界。这种书法与文化分离现象,值得关注,更需尽快改观。

(众通社老洪)

 

 

Copyright © 2023 书法家学术网 京ICP备20230368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