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学术网

热门关键词: 书画
韩振刚:感受东方神韵 体悟西方色彩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人气:2845 发布时间:2021-04-13
工笔画有着辉煌而悠久历史,而近现代由于种种原因,工笔画开始衰微不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工笔画终于走出低谷,又由复兴走向今日的蓬勃和兴盛,而艺术院校的系统化教学无疑在工笔画的再次繁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工笔画教学实践的思考

工笔画有着辉煌而悠久历史,而近现代由于种种原因,工笔画开始衰微不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工笔画终于走出低谷,又由复兴走向今日的蓬勃和兴盛,而艺术院校的系统化教学无疑在工笔画的再次繁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工笔画教学是高等学校中国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经过几代人长期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由临摹、写生、创作这三个阶段课程组成的工笔画教学体系。学院系统化的工笔画教学,强调对传统笔墨、意趣的继承和发展,对西画造型、色彩及绘画观念的学习和借鉴,使本身有着较强包容性和表现力的工笔画成为当代中国画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画种之一。各门类艺术和新的时代要求又为工笔画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和审美意趣,当代工笔画的题材和意蕴不断扩展,更加贴近当下生活现实;艺术表现语言和技巧不断创新,并开发出了新的工具和媒材,使画面呈现出了新效果和新面貌。

然而在繁荣的景象之下,工笔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乱象,例如简单照搬传统和西方绘画语言造成与现实的脱节,过于追求细节造成画面的琐碎和僵硬,滥用肌理和材料造成绘画性的减弱,不断扩大尺幅造成画面的空洞贫乏,一味以新奇来刺激观者感官造成审美趣味的庸俗化……这种种现象,也凸显出工笔画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临摹-写生-创作的工笔画教学系统中,各个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深入调整和优化。

一、临摹——汲取传统之精华

临摹是工笔画教学的必要手段,但学生在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中往往停留于表面化,这需要教师清晰和细致的引导。临摹需要选择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有条件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摩原作或高仿品,近距离的研究作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内涵。临摹的目的不仅在研究传统绘画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更重要的是感受经典作品中那种虔敬的氛围、深远的意境、丰富而微妙的层次,提升品位和格调。

《雪景寒林图》 纸本设色 80x180cm 2015年

传统工笔画是“技”与“艺”的统一,只有把握传统的绘画程序和绘制方法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其中,线和笔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有粗细、虚实、曲直和起落,有“骨力”、“气韵”,变化丰富。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用线造型,更重要的是体会线是怎样传达审美情感和体现审美趣味,又是怎样承载画家的绘画语言和风格的。传统工笔的色彩丰富、含蓄、厚重,天然矿物色纯净而灿烂、有光泽,毫无堆砌感,画面中丰富而微妙的美感、含蓄而深远的意境正是依靠色彩产生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用薄薄的颜色多层、多遍地分染、罩染,并灵活运用掏染、衬背等传统方法才能表现出那种美感和意境。

临摹课程不仅是使学生逐步熟悉工笔画的材料、技法和作画步骤的初学手段,也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授课对象,设置不同的学习重点。在学生有了一定创作经验之后,临摹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品中的造型、笔墨、色彩、布局,以及这些与作品的审美意趣之间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掌握工笔画的规律和法则,启发学生更好处理墨、色、形等的关系;对于高级阶段的工笔画教学,临摹又是提升境界和格调的必要学习手段,课程的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人的创作心境和作品传达出来的微妙审美趣味和情感,陶冶性情,提升品位,以期在日后的工笔画实践中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写生——手与心的训练

写生课程是建立在模特写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传统技法,鼓励学生挖掘自我感受,大胆探索,以表现出一定审美情趣的课程设置。

在室内的写生教学中,首先要解决造型问题。中国画教学中,西式的素描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技巧,但是空间立体的造型观念与中国画线性平面的造型法则却有着冲突,教师应细心引导学生把习惯性的西式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转换为工笔画用线色造型的方法。 

《熟睡的咪咪》 45x53cm 1998年

同时,传统工笔画造型强调“以形写神”的意象造型,重视主观意趣的抒发,因此写生课程中不仅要进行造型的练习,更要探索个人审美趣味和绘画语言。每个人审美情趣和艺术语言需要长期的摸索才能逐渐形成,初学者往往无从下手,写生课程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使个人的探索有本可依。在写生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倾听个人内心的声音,仔细体会写生对象的形象、气质带给自己的联想,更要注意对象轮廓、形体与色彩等形式特征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鼓励学生以这些个性化感受为起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构思,形成一定的绘画意图,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审美感受和感情旨趣,进行有创作因素的写生。

教师指导学生时需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绘画意图来设计小构图、色彩稿,在尊重写生对象的基础上,主观、合理而有取舍地表现写生对象,有目的地处理线、形、色等形式因素,达到写意传神的目的。更要指导学生注意作画的程序、材料与技法,通过有意识地处理和调整画面,完整而清晰地显现出创作意图和审美情趣。

总之,工笔写生课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工笔画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寻找和强化自己的表现语言和风格,进而顺利进行个性化创作,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往写生习作中出现的呆板、空洞而缺少审美意趣的问题。

三、创作——绘画语言的探索

创作课程是充分展现学生绘画技艺和审美情趣的环节,但是学生经常在创作中出现很多问题,还有的学生遇到困惑时无从应对,竟最终停滞不前。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在创作时欠缺对深层审美意蕴的思考,需要教师在多方面予以指导,最终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创作取向,并逐步完善绘画语言、强化艺术风格。

创作从根本上源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感受、真实的情感以及丰富的内在涵养,而这些修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如举办名家讲座,开展科研活动,推介精品图书,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开阔思路,提高眼界;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展览会、博物馆、文化古迹,感受艺术的氛围,加深对中西方各门类艺术的了解,提升品位;带领学生到各地采风,体验生活,感受风土人情,积累人生经历,锤炼个人品格。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创作视角和审美取向,收集素材,为日后创作打下基础。

如何把感兴趣的素材转化成完整的创作画面,是创作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创作练习课程必不可少:以短时间的小幅创作来提高学生取舍素材、经营构图和调整画面等能力;带领学生大胆借鉴和实验各种手法和风格,探索个性化的绘画语言;鼓励学生围绕同一创作主题,尝试不同手法进行创作,努力达到创作意图与创作手法的契合。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使学生熟练地安排画面,组织绘画语言,设计作画程序,提高创作能力。

《清水丽人》 135x164cm 绢本 1999年

优秀的创作需要体现出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艺术、对人生的认知。因而,在学生具有基本创作能力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创作出形式优美而内涵丰富的作品: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时代风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寻找系统性、可持续的创作方向和绘画题材;在绘画语言方面,鼓励学生不落窠臼、大胆创新,避免图解化的画面组织,使用与绘画意图相适应的个性化绘画语言、材料和技法,使作品既复合现代的形式美法则,又具有工笔画特有的细腻、温润等美感……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超越,最终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格调高雅的作品。

总的来说,工笔画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是为了完善中国画教学体系,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发挥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中国画领域仍面临很多重要的问题:怎样进行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化转换,怎样既保留中国绘画深厚的底蕴和民族精神,又能具有时代性,同时使工笔画这一古老画种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这些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学院化的中国画教学进行深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总之,工笔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完善中国工笔画的教学体系,工笔画教学任重而道远!
 

(文/韩振刚)

 

艺术家简历:

韩振刚,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委会主任,中国工笔画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展专家评委,中国文代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作品数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国家级大展,并多次获奖。代表作品有《清水丽人》、《雪域丽人》、《苗女》、《京郊秋韵》等。在权威核心期刊多次发表论文及作品,出版专著与画集多部。

Copyright © 2023 书法家学术网 京ICP备20230368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