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赞萧娴】 筓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 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壇。
书法特点: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萧老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浸蚀的斑剥字迹予以还原。这一面体现了她认真求实的书法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康氏的积习。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
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江苏书坛“金陵四老”之一。萧娴习书,以“三石一盘”为根本,师从康有为。尤擅擘窠大字,为二十世纪碑派书风代表人物之一。在书法创作上有极高声誉,且兼治绘画、诗词、印章之学,又能在书法教育方面作出探索与业绩者,20世纪的书坛当首推久居南京的萧娴。
萧娴先生1902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名娴,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暂得居士。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西南名士,著名的南社成员,工诗文,善书画;曾任康有为子女家庭教师,孙科秘书。 1905年,3岁,随父移居广东省广州市。1907年5岁母染疟疾病故。1910年8岁在家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开始学书法,从小即爱写大字。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 1911年,9岁,3月29日革命党人于广州起义,萧铁珊参与运送枪械武器,用萧娴为联络,秘密传递消息。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萧娴深受鼓舞,乃更用功学书,立志以艺术为社会服务。萧铁珊参加南社,常携女参加活动,人称萧娴为“南社小友”,名渐为人知。 1913年,11岁,在父亲指导下攻读古文和古典诗词。萧娴从小就没有在深闺中忙于“女工”,而是如同男孩爱读古文诗词,尤喜书法。 1914年,12岁时即开始充当其父写大字的助手。平日练字很用功,不论寒暑,日课不辍。有时临仿乃父所写楹联,旁人读之难辨真伪。父亲除平日多加指点外,为开拓女儿视野还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并出入南社雅集,人称“南社小友”。 1915年,13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先攻油画,对国画也十分感兴趣,后从高奇峰学画梅花(直至晚年,萧娴还深情地说“以国画笔墨营养书法,又以书法线条美化国画”)。广州大新百货公司建成,举行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壮观”,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粤海神童”,应邀与谭延闿、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应邀为二沙岛风景区“颐养院”书写石碑,作“静遒寿”3个大字。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大书家萧娴”。
1916年,14岁广州高第街征书街名,萧娴应征得第一名。在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肄业。 1920年,18岁,书法以“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一盘(《散氏盘》)”为基石已定型,求书者日众,经广州书法社吸收为会员,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就更多了。 1922年,20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先是父友王君持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册页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过目,康有为大为赞赏,喜其笔墨精到,才气横溢,欣然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再世,于是拜康有为为师而收为女弟子。 1923年,21岁参加上海青年书画会。参加4月7日上海青年书画会举办的书画欣赏会,其参展作品《节临石门铭》和《节临石门颂》,经名家徐东山、黄晓邮等评议人选,编入《近代名人书画真迹》第一集,于5月出版。 1925年,23岁,最后一次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看康有为书写的匾额《存无阁》。 1926年,24岁随父赴广东省汕头市,任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共任职9个月。萧娴受新潮影响,爱读《新青年》杂志,拥护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帜,反对旧道德,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剪去长辫,以示决心。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义卖,其中一幅作品被人以100块大洋购买收藏。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
1927年,25岁时与江达在香港结婚。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同年3月21日,刚刚在3月8日在上海过完70大寿的康有为于青岛去世,萧娴在港设酒遥奠,一日数恸,一连多日谢绝为人作书,其后有一段时间专写康体,以示纪念恩师之意。随父回上海,旋与江达定居南京。 1928年26岁江达性耿直清高,不为时用,曾短期担任交通部工程师与陆军大学德文教官,不久即辞职闲居。其善诗词,与萧娴颇多文字交流。萧娴以鬻书所得,维持家庭开支。 1931年,29岁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见东北沦陷,江达、萧娴决然南返,暂居上海。 1932年,30岁,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名人书林》收录她的《临碣石颂》,这对刚年届而立的萧娴是何等的鼓励与鞭策!同时也可见虽在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中,她仍矢志不移地坚持书法艺术的实践。
1936年34岁经父友吴尚鹰介绍,任立法院编译处办事员。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35岁,南京沦陷,与江达奔下关登舟挤坐煤船逃难九江,家中什物与碑帖笔砚及藏书全部毁于战火。1938年36岁与江达离九江逃难武汉,因生计困难,只身赴广州谋生,未果而返。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与江达赴重庆,时立法院已迁重庆,萧娴复职。 1939年,37岁,在重庆结识金陵大学教授王东培,常由江达陪伴登门请益,学画梅花。1940年38岁在成都与王东培联合办书画展,作品多为临《石门颂》、《石门铭》、《石鼓文》、《散氏盘》作品,在知识界颇有影响。1942年40岁寄函章士钊,不久得回信。章士钊寄《鹧鸪天》词慰问萧娴,有“大字雄奇小字腴”赞语。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一年,44岁,全家乘兵工署轮船返回南京,定居于玄武湖环洲。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1949年4月,47岁,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人皆称“萧老师”。 1950年,48岁,江达因病不能受聘去芜湖工作,全家生活靠救济粮维持,萧娴为生计种植瓜豆,牧猪羊。1951年49岁南京玄武湖修整公园,园内居民拆迁外移,遂捐献旧屋迁百子亭后,造屋两间以居,自书《枕琴室》匾额挂正屋。 1954年,52岁,经章伯钧推荐,江达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与江达相继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曾参加演出宣传共产党对旧知识分子政策的活报剧。 1955年53岁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南京市玄武区支部副主任委员,联系社会人士,与艺友交游渐频。 1956年,54岁,作“南天一柱,广厦万间”对联,纪念康有为老师。为雨花台风景区书“江南第二泉”,求书者渐多。 1958年至1960年多次参加南京市文联组织的书画展。1961年59岁为中国共产党四十周年诞辰兼贺江苏省书画雕刻展开幕,作对联“奠世界革命根基,凭四十年血汗;增祖国艺术光彩,集千万种精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1962年60岁参加南京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 1963年,61岁,江达病逝,萧娴作《挽外联》: 十余年负笈西瀛,准衡规矩,成竹在胸,只因耿介性情,官途蹭蹬,盛世正初逢,共策前进,君胡遽去。 卅六载双飞比翼,流离颠沛,以苦代甘,且幸子女克家,孙儿绕膝,乐天颂知命,溘然长逝,我太伤心。
1964年,62岁,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 1966年,“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 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 1981年,79岁,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
▲1981年萧娴在江苏省美术馆个展上挥毫书写【长城归来】 1982年,80岁,作《百年吞吐,百年创造》,发表于《书艺》。
▲萧娴隶书自作诗
1983年,81岁,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南京电视台联合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赴贵阳,经上海时访康有为旧居。 1984年,82岁,江苏省人事局录用为国家干部,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专业创作。
1985年,83岁,应康有为女儿康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及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作对联“维新百日,垂鉴千秋”。游济南、泰安、泰山、曲阜,为曲阜作“万世师表,五洲其尊”大对联。《萧娴书法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84岁,作《庖丁论书》,载《书法》。赴济南办个人书展。为十竹斋书大对联“龙蟠虎踞,人杰地灵”。 1987年,85岁,迁居锁金村新居。《石门颂萧娴临本》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游滁县琅琊山,作“道登天门”大字。 1988年,86岁,游广州、深圳、珠海、顺德。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为于右任书法展作大对联“三原草圣,两岸宗师”。 1989年,87岁,赴香港,与康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特访萧娴,主题是“从学于康有为的传奇女书法家”,为香港电视台书“香港早晨”大字。为轩辕黄帝陵作对联:“始创山河民族,功开天地国家。” 1990年,88岁,游黄山、桂林、柳州。在家滑跌,左股骨颈骨折,百日而愈。
1990年,88岁,萧娴题写的【晋王右军题扇桥】
▲萧娴题写的南京【状元楼酒店】 1991年,89岁,萧娴返回故乡贵阳,捐作品101件。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拨专款重修“翠微阁”,将此作为“萧娴书法陈列馆”。兹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萧娴书法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书法陈列馆”建成,老人家再返贵阳,夙愿得偿。 1992年,90岁,参加中国共产党,大书“奋斗终生”。“萧娴师生书法展”在北京工人文化宫展出。
1993年,91岁,赴贵阳参加翠微阁“萧娴法书陈列馆”落成揭幕仪式,贵州省和贵阳市领导到会祝贺,向萧娴表示崇高的敬意。启功作诗赞萧娴书法成就。《萧娴传》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4年,92岁,《萧娴先生书法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萧娴自序。
1995年,93岁,因病住院手术成功,出院作丈二大字“大地回春”。 1996年,94岁,患病住院。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亲临探视慰问。 1997年,95岁,1月16日逝世,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大礼堂举行,省市领导及文艺界人士600余人参加。8月,萧娴子女向江苏省美术馆捐赠萧娴书法遗作。
1998年,11月15日,萧娴纪念馆在江浦县求雨山文化园建成开馆,与林散之纪念馆紧邻。萧娴子女家属和学生们共捐赠萧娴遗作120余幅。纪念馆建萧娴墓,与其夫江达的墓合葬,立碑纪铭云: 达人其贤,娴心其哲。精工妙艺,天造地设。 性则率真,品实高洁。始生乱时,山立不折。 用世以诚,如金如铁。晚喜国兴,服务恳切。 利器精光,老骥汗血。仰止艰勤,学人圭臬。 宇宙苍苍,万古同穴。秋雨春风,一灯不灭。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老人一生勤奋笔耕,须臾未能离开书法,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卓有成就的蘭陵萧氏女书法家吧...... 附:传奇女书法家萧娴艺术鉴赏
▲广东寄梅堂藏萧娴隶书对联
|